情报|一位一线操盘手眼中的特色小镇三大“陷阱”

鹰觅房产 2017-07-14 03:58:00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短短一年间,特色小镇运动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,数不清的人和钱卷入其中。有的小镇成功了,有的还在路上。 一个偶然的机会,鹰觅君结识了一位专门做特色小镇的操盘手朋友。身处一线,看过很多小镇案例之后,在总结了成功小镇经验的基础上,她也看到了一些小镇建设的误区。它们看上去就像一个个“陷阱”,一不小心就会重蹈失

短短一年间,特色小镇运动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,数不清的人和钱卷入其中。有的小镇成功了,有的还在路上。

一个偶然的机会,鹰觅君结识了一位专门做特色小镇的操盘手朋友。身处一线,看过很多小镇案例之后,在总结了成功小镇经验的基础上,她也看到了一些小镇建设的误区。它们看上去就像一个个“陷阱”,一不小心就会重蹈失败的覆辙。

以下是这位朋友的观察和思考:

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特色小镇,但资本的目标只有一个,就是取得收益,在特色小镇风口之下,风险与机遇并存,只有尽力避免误区,才能降低风险、增加收益。

自去年7月1日小镇培育政策出台以来已一年有余,根据以往策划、开发的经验,我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特色小镇投资误区,希望能为特色小镇未来发展提供某些参考思路。

1.  外部模式的生硬仿照

浙江模式成功后,各地在学习和模仿的过程中,存在盲目照搬、生硬仿照的误区。

显性照搬主要体现在,忽视区域产业基础的小镇打造,比如玉皇山基金小镇做起来了,于是哪怕是十八线小城镇也想要打造一个基金小镇;汽车小镇看起来不错,于是镇上哪怕只有一家汽车修理厂也提出汽车小镇战略;隔壁康养小镇挣了钱,我这儿也做一个。这样忽略区域本土特色的生硬植入带来的往往是产业的水土不服,开始做的轰轰烈烈,但楼是盖了、势造了,本土的产业发展不起来,引入的企业也呆不住。

有的做得比较隐蔽,虽然特色小镇的发展思路符合地方特质和市场需要,但形态和模式却非常生硬,如同李逵故乡的李鬼,哪儿都像、哪儿都不像。

我认识一个地产商,在安徽做了一个徽派特征的文旅特色小镇,依山就势、粉墙黛瓦,融自然人文为一体、集天人合一之大成,获得了很大的成功。于是到了云南,一模一样也做了一个,高宅深井马头墙嵌在民族风情楼宇之中,显得非常突兀。当然,云南具备文旅小镇广阔市场、复古风格也是文旅小镇的主要打造手法,但是在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底蕴非常深厚的区域,建筑的盲目照搬却不太可取。短期通过造势行为,的确可以博得一些眼球、吸引一些客源,但长期看来,缺乏底蕴的小镇,人们也很容易失去兴趣。

诚然,一些好的经验和模式的确值得借鉴和学习,但好的经验不能拉来就用,需要结合区域本土特色,进行有选择、有重点的借鉴。盲目照搬成功经验的本质原因在于对于区域产业本底特质理解不够、产业集群打造方法和经验不足。

好的特色小镇建设必须要有产业链思维:一方面,需要立足于区域产业基础或者区域产业发展条件,明确小镇发展方向;另一方面,需要寻找有效政策、资本手段快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侧向配套。

浙江省的特色小镇的成功在于其特色产业的深度挖掘,“特色小镇、特在产业”,比如茅台小镇、横店影视小镇、沃尔沃汽车小镇,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这些小镇通过对自身产业的深度挖掘,成为了特色小镇的成功样板,壮大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,也提升了小镇景观和生活品味。

2.  盲目引入外界产业资源

特色小镇的发展核心动力,主要来源于外部高端服务业与自生独特产业资源(市场资源)的叠加和连锁反应。然而当前有许多做法,单纯关注外部资源的引入,缺乏与本地资源的叠加和互动。

比如在一些实力较强的区域,本身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,通过特定特色小镇的打造手法,引入高端产业服务资源,有望在其相关领域做出一番作为。但由于区域政府的急于求成,不加筛选地花费重金引入一些国际上或国内之名机构,而忽略了这些机构核心业务与区域内在诉求有较大偏差,最终往往不过盖一栋楼、挂一个牌子,造成了资源的浪费。更有甚者,仅仅因为顶了一个国际的名头,就获得大量资金、土地配套。招商引资引来了“假现代”、“假迪斯尼”,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,也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。

这样的情况往往存在于调子定得过高,本地产业资源并不发达却又急于求成的区域。虽然引入国际国内优质服务资源能有效促进特色小镇发展,但也应该有针对性、有筛选的引入,这样才能使真金白银花在实处。

小镇的优势在于其特色性,每一个小镇都有其独特的产业生态,孕育出独特的产品。好的特色小镇应该因地制宜的引入外部服务,小投资、大见效,快速带动小镇发展和IP打造。

举两个成功案例,一个是因地制宜的外部资源引入,江苏有个青蛙小镇,有着丰富的青蛙资源,包括泽蛙、虎皮蛙等61种青蛙种类,这是区域的特有资源。通过引入外部产业服务资源,比如主题民宿、特色涂鸦、咖啡馆等业态,以及现代化的宣传手法,该小镇吸引了大量客流。

另一个案例是贵州是一个小镇。这个小镇距城区37公里,三面环水,一面枕山。过去,它以种植、养殖和加工为主,经济总量小、发展水平低。在特色小镇的打造过程中,当地政府立足于本地传统文化以及山水美景,投资1.93亿元打造小火车项目,火车在空中运行,乘客可将当地美景一览无余。投资不多,但强有力的导入外地客源,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,让该地居民收入实现了三级跳,全镇所有小康监测指标实现程度均达90%以上,也使得这样一个西部地区不知名小镇,与云栖小镇并列收发改委提名,成为了特色小镇打造的排名前列梯队。

3.   唯领导意志的低效重复

目前各地特色小镇发展齐头并进,大家都在抢占发展先机,希望能够优先做出成绩,成为特色小镇发展优先示范。而上一轮云栖小镇获得了非常大的成功,再造一个云栖小镇估计也很难抢占制高点。

当下中青旅的旅游小镇、蓝城的宜居小镇、碧桂园的科技小镇、华夏幸福的产业小镇,短短一年之间,已经占领了细分领域的制高点,也使得其他后来者很难居上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大家都努力在各个分领域、分区域寻找特色小镇的成功模式,时间的把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。

在这个过程中,随着自身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,发展思路有所调整很自然。然而,好的调整是要具备战略视野和格局,能够满足区域自身和小镇发展需要。唯领导意志论的建设中,领导思路不断变化,一会儿要做旅游特色小镇、一会儿要做科技创新小镇,在快速多轮调整的过程中,其实损耗的是小镇自身发展的原生力量。同时,在当前特色小镇快速竞争阶段,唯领导意志论的低效重复会带来较大弊端。

要避免这样的误区,一方面在于提升主导部门对特色小镇的认知;另外一方面,还需要严格把控小镇建设时间节点进度,争取高效、高质的完成小镇投资和建设。

(本文获得了精翼工作室的支持)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